57、結 束 語
記得那是在1995年8月的一天,我正在地處青白江的成鋼工程施工現場查看工程進度。《五冶工人報》的一個叫做周敏的責任編輯,在46米高處的高爐鋼結構平臺上,他和我在一起談論著高爐現場施工生產進度方面的情況。
我們在談話當中,談起了79年建設公司的預算培訓班,提起了他自己,在當時曾經還是預算班的學員,講起預算班的一些點滴故事。在往事的回憶中。偶然間他仿佛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,突然對我說:“在我的記憶中,你好像是當過知青的?能不能給我們《五冶工人報》寫點關于知青方面的文章。”
我是當過知青的,這在當時的五冶預算培訓班里,相當多的人都知道。因為我們的科長,經常對學員們說:“預算并不復雜,只要有心學就行。我們計劃處合同預算科的小石頭。你們大伙兒都認識,他就是一個知青出身的。也沒有去過什么專業培訓班,現在科里審預算,工作不是也照樣干得挺好的。”
所以,這一回他也提起我當過知青的事,我真不好再說什么,當時礙于同事一場的情面,彼此之間又都是熟人熟事的,實在不好推辭,便順口答應了。晚上回到宿舍,我認真而痛苦地回憶著當年的知青生活。充滿激情地挑燈夜戰,寫出了一千多字的《彎彎的石板路》,(也就是現在做為本文的首頁……序言的前身)不久這篇文章就在《五冶工人報》的第四版上發表了。
該文章發表后,很多朋友和熟人、老同事紛紛給我打來了電話,都說這篇文章中充滿著知青的無限情結,也激起了他(她)們內心深處對當年知青生活的的永久回憶。他們說我的文章一開始還沒有感覺到什么,但讀到了文章的中間和結尾,就深刻地觸及到他(她)們的內心深處的知青情結。已經引起了他們對當年上山下鄉當知青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回憶。
很多的老朋友、老同事們都希望我能繼續寫下去。可是當時我卻猶豫不決,一直不敢動筆。其原因是:
一、是因為工作忙,沒有時間靜下來寫;
二、是顧慮寫不好會丟面子,不敢寫;
三、是自己的文化底子太薄,做點數學題我還將就,搞寫作根本不是我的強項;
四、是因為事情已經過去那么多年了,我極不情愿揭示那些已經塵封了近四十年的內心傷痛。
這件事一直就這樣被拖下來了。
2006年6月我從五冶建設公司退休以后,應邀到一家民營施工企業《四川希望華西建設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》,繼續發揮我的業務專長,繼續做著工程造價管理。同年8月底到10月中旬期間。到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的《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》工程項目部督促收尾施工,晚上就住在儀隴縣馬鞍鎮的琳朗賓館里。夜晚閑下來時為了打發時間,我在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腦上相繼寫出了作為本文內容的《動員下鄉》、《踏上知青的路程》、《五斤重的鋤頭》、《馬燈》、《槇子飯好吃不好做》、《豌豆尖》,當時寫這些短文章,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排解寂寞打發難熬的夜晚。
有一天晚飯后,我正在賓館房間里,用手提電腦不慌不忙地練習寫作,該工程項目部的幾個年輕人突然來到我的房間,我在電腦筆記本上寫的這些東西被他們意外地發現了。
這些年輕人倒也挺實在,誰也沒把自己當外人,立刻不由分說圍上來,毫不客氣地把我從手提電腦前驅趕起來。他們各自占據有利地形以后,在電腦顯示屏上一鼓作氣地閱覽幾遍以后,都說:石老師寫得這幾段文章實在太好了,簡單易懂。最好是利用網絡發出去,看看反映的效果如何。
第二天,他們主動協助我,把這幾篇文章在電腦上,通過《四川在線》網上發了出去。沒有想到當天就得到4000多次的點擊率。網上有更多的朋友建議我把下鄉兩年來的經歷盡可能多地寫出來。
以后我就開始利用電腦進行寫作,兩年來實實在在的知青生活歷歷在目,以及知青生活對我參加工作幾十年所產生的重大影響,促使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全身心的寫作過程。一邊寫,一邊在網上通過《四川在線》網站上發表,得到更多的網絡朋友的批評幫助和支持。他們都一致鼓勵我繼續寫下去。幾年以后的今天,基本上算是脫稿了。
曾記得我剛到《四川希望華西建設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》,希望華西公司機關當時的大多數電腦都不能連接投影機,只有我的手提電腦上可以連接投影機,在一次會議上,需要借助投影儀放大圖表來介紹投標工程相關情況。兩個年輕人來到我的辦公桌前,把我的電腦搬到了會議室。擺放到會議桌上。
當時我的電腦開啟程序設置了密碼。幾個年輕人把我的電腦與投影儀聯接好以后,抬起頭向我問起開機密碼,我當時就大聲順口地回答他們:“1969122”。
旁邊立刻站起了一個人。他是希望華西公司材料設備部的夏經理。
他當時大聲問道:“這組數據,我聽到起,咋個會那么熟悉喃,老石,你就是那天下鄉當知青的嗎?”
我回答道:“是的,就在那天上午,在火車北站乘悶罐火車出發。夾江車站下車,再由夾江乘卡車轉道去洪雅。”
夏經理興奮地接著說:“那太巧了。我們兩個居然還是在同一天同乘一列火車下鄉的知青。”后來通過交談得知,他是由原成都13中下放到丹棱縣的。那天他是在眉山車站下車,轉乘大卡車到丹棱的。他一下去就呆了十年,在生產隊六年,農機站四年。
大概是我和夏經理都有當過知青的經歷。相互之間有著共同語言,在業務上很快就合上了拍。配合很默契。工作起來也很愉快。大家相互支持,密切配合,效率也高。
也許會有人問我們:什么是知青?知青的概念是什么?
下面就是我的回答:
知青——這里所說的知青,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樣,是對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人的泛指,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群體。它包括的是曾在學校受過教育,然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“上山下鄉”這個特殊的政策之下,由我國政府所組織的到農村或連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那批年青人。這里的學校,指的是高中、初中和小學,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,大學與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都由國家統一分配,即使被分配到邊疆和農村,也以干部的身份出現,領取國家的工資。普通中小學校的畢業生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,在理論和政策的規定上,他們是被作為中國社會的最基層,被分派到鄉下去當農民去的。這正是知識青年與其他到農村、邊疆工作的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。
下鄉知青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群體,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產物,實踐證明這項決策是錯誤的,從1980年以后就已經沒有了下鄉知青這個產物了,將來也永遠不會再出現了
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,從1969年到1978年的10年中,全國有兩千多萬大學、高中、初中畢業的學生成為下鄉知青,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。國家耗費了300個億的投資,買到了三個不滿意,國家和人民不滿意,2000多萬知青和知青的家長不滿意,廣大的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不滿意。恐怕就連制訂上山下鄉政策的那些人們自己本身也并非是滿意的吧。
有了在農村廣闊天地里摸爬滾打的實踐經歷,也并非是一件壞事,正是經過了那兩年的艱苦磨練,才給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精神柱石和基礎。試問在我們國家里,無論在哪一級的政府,在哪一個行業,哪一個企業的各級領導層上,又沒有當過知青的人呢?現在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習近平就是當過知青的。黨的十八大以后,中央政治局的七個常委當中,就有五個人當過知青。黨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習近平,就在延安陜北當過九年的知青。從特種特殊意義上說,正是這些無所畏懼無私奉獻的知青戰友們,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毅力,克服著旁人無法想象的各種困難,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,辛勤地建設著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,是他們支撐著人民共和國的天地,他們不愧為共和國的脊梁。
每當我回憶起當年的知青生涯,總會讓人產生一種非常復雜的心情。苦辣酸甜的各種滋味都有,在以后人生不同的歷史階段,每當我再回憶這一段非同尋常的知青經歷,感想與體會肯定也是多種多樣的,不論何時何地怎樣評價這段經歷,概括一句話,只能用四個字來做總結:“青春無悔”。
2018.10.24于成都
作者簡介:我有點靦腆有點懶。

- 月度作品榜
- 年度作品榜
- 作品排行榜
- 瀏覽:706 北京的羊蝎子
- 瀏覽:686 你走的時候,天空有雨
- 瀏覽:671 但愿
- 瀏覽:662 讀《錢本草》札記
- 瀏覽:662 最美轉身.只因有你.所
- 瀏覽:643 土樓門口那棵老槐樹
- 瀏覽:638 風雨前行,人生默然
- 瀏覽:637 夢醒起跑線
- 瀏覽:632 穿透記憶的烤薯香
- 中國田園文學詩詞社
- 泰德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
- 白菜金融網
- 淋風軒書畫攝影工作室
- 東莞市虎門鵬展線業加工廠
- 遵義萬興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
- 爨苑文學社
- 邢臺民間公益圖書館
- 永城揚帆文學社
- 深圳心連心文學群
- 青橄欖文學社
- 河南海華工程建設監理公司
- 三友書社
- 河南經貿學院文學社
- 鄭州業余文學社
- 星連文學社
- 貴州民族大學秋韻文學社
- 貴州民族大學黔風文學社
- 求是文學社 一片文學的天堂
- 邢臺市常慶通訊公司
- 蘇州市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
- 廈門靈捷軟件有限公司
- 石家莊川石科技有限公司
- 河北東聯旅行有限公司
- 文心詩社
- 華韻文學社
- 新疆業余文學協會
- 寧夏業余文學協會
- 北京業余文學協會
- 華北文學聯盟
- 邯鄲業余文學協會
- 中國業余文學協會